观察|美向乌转让集束弹药为什么是不负责任、违背伦理之举
近日,美国政府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8亿美元的额外军事援助,这中间还包括集束弹药。
美国这一武器转让行为不仅违背国际道德伦理,还涉及打破国际法根本原则、国际社会努力方向等问题。因而,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美国国内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和强烈批评。
集束弹药是二战后期开始发展的一种杀伤力强、作用范围广的常规武器,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武器之一。根据《集束弹药公约》定义,集束弹药是指设计用于散射或投放每颗重量在20千克以下的爆炸性子弹药的一种常规弹药,包括爆炸性子弹药。根据型号的不同,一颗集束弹药弹头内可包含几十到几百枚不等的子弹药。有效杀伤范围最高可达3万多平方米,以几何倍数放大了常规弹药的攻击效果。
集束弹药的特点使得其对平民构成严重威胁。在使用集束弹药期间,由于集束弹药特殊工作原理,子弹药在空中碎裂成多达数千的碎片,对地面人员进行大面积杀伤。再加上其投掷精度并不精确且大多是非制导的,无法有效区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乃至平民。任何身处这一范围内的人员,包括无辜平民,都难以幸免。
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如储藏或投放时操作不当,或是着陆点的地面较松软,很多子弹药存在着没有引爆的可能。这些战争所遗留下来的未爆子弹药,具有数量多、威力大、散布广和时间久的特点,直接引发冲突期间和冲突结束后,平民伤亡的风险持续存在,民众基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挑战,并导致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民众在冲突结束后无法安全返乡。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在集束弹药造成的伤亡人员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许多集束弹药看上去像球状或筒状的日常物品,有些则形状很不规则且颜色鲜亮,会造成儿童的注意,儿童很容易去捡拾未爆弹药从而成为受害者。所以这种“天然不区分武器”具有滥杀滥伤的性质,会造成广泛的人类苦难,严重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根据《2022年集束弹药监测报告》,2021年记录的所有相关伤亡人员中,平民占97%。可见,集束弹药的绝大多数受害者是平民,这与美方一直强调的民主和人权大相径庭。
集束弹药可以对付多种目标,包括机场、公路、桥梁、电力设施和地面防空设施等固定目标,装甲车辆、海面舰船、导弹发射架等机动目标,以及集结中的部队等有生力量。由于其广泛的军事用途,集束弹药深受美军青睐。在二战以来所参与的多次战争中,美军运用集束弹药数量、频率及其所带来的长期人道及环境灾难令人侧目。
在1964年至1973年越战期间,美国在老挝执行历史上顶级规模的轰炸军事行动,执行轰炸任务超过58万次,共计向老挝投放了超过200万吨的弹药,这中间还包括超过2.7亿枚的集束炸弹。大量子炸弹尚未爆炸。在30年的排雷努力后,美国集束炸弹在战后被引爆导致的死伤人数从每年数百人减少到每年23至25人,但至今仍然每年会致使数十人死亡或残疾,其中40%至50%为儿童。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领导的联盟军队共投掷集束炸弹6万多枚,有5万多枚是美国制造的。海湾战争结束后,科威特境内大约有3万吨未爆弹药,有数万个子炸弹没有爆炸。伊拉克和科威特时常发生因子炸弹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到1992年2月,科威特境内的未爆弹药已致死1400多名科威特人。
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在南联盟科索沃共投放了1392枚集束炸弹。美军共使用了3种非制导型集束炸弹,计900多万枚子炸弹。北约认为,有8%至12%的子炸弹没有爆炸,而且地面上还留有34744个没有爆炸的小型子炸弹。未爆炸的子炸弹给当地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共使用了1230枚CBU-87非制导型集束炸弹,计24万多枚子炸弹,此外还首次投放了大约700枚CBU-103制导型集束炸弹。在2003至2006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阿富汗投下了超过1500枚集束炸弹,至今阿富汗与伊拉克境内仍然有大量未爆子弹药遗存。
除此之外,美国不仅自己制造和使用集束弹药,而且还向其他几个国家出售这种杀伤力极为恐怖的武器。根据美国法律,集束弹药可以合法出口,近年来已经销往印度、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2010年,美国就向印度出售了521枚CBU-105型集束炸弹和相关配套设备,总价值高达2.6亿美元。
集束类武器在1899年就被《海牙第三宣言》列为“极度残酷”武器,被明文禁止使用。
集束类武器由于杀伤力十分强,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国家研制集束炸弹,并在一些战争中展示了超越常规武器的杀伤力。因此,集束类武器在1899年就被《海牙第三宣言》列为“极度残酷”武器,被明文禁止使用。近年来,集束弹药问题慢慢的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禁止使用集束弹药的呼声也慢慢变得高。一系列国际条约对集束弹药生产、使用、转让等进行限制。
1977年《日内瓦公约》的《第一附加议定书》第五十一条规定平民居民和平民个人应享受免受军事行动所产生的危险的一般保护。平民居民本身以及平民个人,不应成为攻击的对象。禁止以在平民居民中散布恐怖为最大的目的的暴力行为或暴力威胁。其中,议定书强调“禁止不分皂白的攻击”。该原则要求冲突各方无论何时均应区别平民和战斗员,并仅以战斗员为攻击目标。很明显,集束弹药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它无法在使用中区分平民与战斗员,从而易引起平民误伤。
1980年,联合国日内瓦会议通过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简称《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约及其五项议定书旨在禁止或限制使用特定类型的武器,例如无法检测的碎片、地雷、诱杀装置,以及其他装置、燃烧武器、激光致盲武器和战争遗留爆炸物,以避免滥杀滥伤平民,或给战斗人员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由于集束弹药中地雷子弹药使用以及战争遗留爆炸物,使用集束弹药也明显违背该公约精神。
2008年5月30日,111个国家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集束弹药公约》。该公约禁止使用、生产、储存和转让集束弹药,并要求各缔约国在规定期限内销毁现有储备。《集束弹药公约》巩固了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基本国际人道法规则,是国际社会在裁军与不扩散领域所做努力取得的又一成果。根据该公约的规定,集束弹药将和爆炸型和扩张型子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杀伤人员地雷、使用无法检测碎片的武器以及激光致盲武器一样,被视为国际人道法禁止的武器。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目前并不是该条约的成员国。
美国为了本国私利,放宽本国武器贸易出口管制政策,严重冲击国际社会规范常规武器贸易的多边努力。同时,美国不负责任地转让集束弹药只会拱火浇油,激化矛盾,使乌克兰危机进一步恶化。集束弹药让人类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转让此类武器不仅是不道德的,现在也被认为是不负国际责任的。限制或禁止使用集束弹药的明确诉求,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符合国际社会盼望和平的期待。美国应顺应国际社会期待,慎重克制地考虑转让集束弹药。